奉太子左右反倒是颇为享受,脸上也露出了一抹难掩的兴奋之色。
独掌策问于人君之侧,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其余人出去一遭,固然得以封侯拜将,但再封侯拜将也比不得太子器重!
“唯!”
陈宫俯身行了一礼,脚步轻快地向着尚书台一路小跑而去,不多时便带着两名内侍取来了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
每年举孝廉时间并无明确要求,中原诸郡每二十万人举一人,边郡每十万人举一人,太守按照各郡的名额可随时举荐孝廉。
举荐后将奏疏送至尚书台,由三公与尚书台复核,并最终由天子策问考核,而考核时间大约为每季末,一次性对当季孝廉进行统一考核。
只不过这些考核逐渐流于形式,就连天子这一关……嘿,三公九卿都能公开售卖,区区一个孝廉算什么东西?
但这种情况随着刘辩掌权而改善,你们士人不是公然批评卖官鬻爵吗?
怎么,难道孝廉就不需要策问考核以防止徇私舞弊吗?
孤这个太子代替天子对孝廉问策考核,你们有意见?
不过他也没有做得太过,毕竟他也明白举孝廉早已沦为后汉官场上人情往来的利益输送。
因此去岁四月至八月的孝廉,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便不去追究,保留其孝廉的名号,按制令其入三署为郎或尚书台为郎。
但若是连经典都不识,只有所谓“孝名”的孝廉,那不好意思,绣衣使者会亲自探查“孝名”真伪。
若是孝子贤孙,刘辩也不治其罪,发还原籍令其研学经典。
若是所谓的“举孝廉,父别居”,呵呵,以不孝罪论处,直接流放交州,纳入不常赦名单,并且永不录用。
再追查其是否行贿,若是行贿证据确凿,其人加行贿之罪,太守及所在县的县令除渎职罪外加受贿罪论处。
去岁在处置了一批地方太守、县令以及“孝廉”后,今年各地太守县令也都识相了,至少不敢举荐那些不识经典的“豚犬子”为孝廉了。
“殿下,如今名单上的人已悉数抵达雒阳,暂居驿馆之中。”
陈宫将孝廉名册递给太子,在太子阅览名册之时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另外两箱竹简。
里面是在春季被举荐的这批孝廉的出身、履历等信息,由各地郡府和绣衣使者分别送来,尚未进行整理,陈宫将之按照州籍进行整理。
刘辩不动声色地用余光瞥向陈宫,显然陈宫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能够单独负责太子策问之事保持着极高的积极性。
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