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友,议论国家大事,而是前来迎接一名‘负来日三十年之望’的年轻士人。
辛弃疾一开始还对这些文会比较反感,觉得清谈误国,跟这些人在一起干不成大事。
然而与朱熹、陈亮二人混熟之后,他才发现南宋的士大夫与魏晋时期的世家子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魏晋士人是真的有大量的废物,而宋国的士大夫虽然也有不像话的,但终究还是以真才实学考上科举的居多,并且有许多人有地方官任职的经验。
就比如朱熹,他在再次求学之前,是当过一任县令的,斗过地方豪强,平息过盗匪,主持过春耕秋收,属于有一定能力的技术性官僚。
再比如陈亮,虽然年岁较小,但因为家道中落,起身自微末,对于民间疾苦,官场弊病都看得很透彻。
而这些士人背后,往往还有地主豪强,或者有一县一地的人望,他们是真的能影响某个地区对于国家政策的态度的。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新一代主战派士人,可能经验不是十分充足,能力上也参差不齐,性格也各有千秋,但本身智商与才学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总不至于有‘举秀才,不知书’的存在。
辛弃疾与杨倓二人抵达北固楼的时候,朱熹与陈亮已经提前抵达,并在楼下作等待。
见到辛弃疾的时候,朱熹拍着肚子哈哈大笑:“辛五郎,杨二郎,可让我好等。”
陈亮见二人想要寒暄,立即就上前拉住了辛弃疾的胳膊:“辛五哥,朱三哥,莫要在这里耗时间了,大家都在等着,可莫让于湖先生好等。”
杨倓听到这个名字,不由得伸手正了正衣冠,见到辛弃疾一脸淡然,心中更是佩服。
面对此人,辛五郎竟然还能如此镇定,当真不愧是大将之材。
这才是应该为父亲拉拢的对象,至于什么汤硕,废物一般的东西,管他作甚?
当然,辛弃疾没有任何表情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完全不知道于湖先生是谁。
宋国的这个先生,那个居士太多了,这几日辛弃疾又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杨倓身上,哪里打听得过来?
四人拾阶而上,不多时,就来到了北固楼的三层。
在这一层,大江的景色就已经彻底展现在了眼前,青色的河水荡漾着碧波,由西向东奔腾入海,犹如锦缎作波,又犹如万马奔腾,将映照在其上的日光搅成碎金一片。
楼头三十余名士子皆是肃然,然而却不是在欣赏这壮美风景,而是看着正中央一名三旬清瘦男子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在纸张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