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真不是很清楚。
正翻阅着过去两年数学物理界的一些事件,一条arxiv的及时推送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
看到右下角的弹框,徐川很明显的愣了一下。
室温超导材料?
什么情况?
右手迅速滑动了一下鼠标,他点开了arxiv的推送,进入了这条链接。
“摘要: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苏贝·李,金智勋,权永云。”
“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室温超导体(tc≥400k,127c)在环境压力下用改性的铅磷灰石(kl-66)结构工作。kl-66的超导性是通过临界温度(tc)、零电阻率、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还有迈斯纳效应。kl-66的超导性源于轻微的体积收缩(0.48 %)引起的微小结构畸变,而不是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
“其收缩是由铜引起的2+铅的替代2+(2)磷酸铅绝缘网络中的离子,并产生应力。它同时转移到圆柱的pb(1 ),导致圆柱界面的变形,这在界面中产生超导量子阱(sqw)。热容结果表明新模型适用于解释kl-66的超导电性。”
“kl-66的独特结构允许在界面中保持微小的扭曲结构,这是kl-66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保持并表现出超导性的最重要因素”
由arxiv提供的简短摘要迅速在徐川眼中过了一遍,与此同时,对应的论文也已经下载了完成。
迫不及待的,他迅速点开了下载下来的论文。
室温超导?
上辈子也没听说过南韩有这方面的突出研究啊,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这个?
带着心中浓重的疑惑,徐川迅速将整篇论文浏览了一遍。
然而在看完论文后,他眼神中带着的,只有大写的两个‘离谱’。
无他。
只因为这种kl-66常温超导材料的合成方式,简直刷新了他的认知。
第一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黄铅矿。将氧化铅和硫酸铅粉末以各50%的比例在陶瓷坩埚中均匀混合。将混合粉末在有空气存在的环境下,在725摄氏度的炉子中加热24小时。在加热过程中,混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黄铅矿。
第二步,合成磷化亚铜晶体。将铜和磷粉末按照比例在坩埚中混合。将混合粉末密封在每克20厘米的晶闸管中,真空度为10的-3次方托。将含有混合粉末的密封管在550摄氏度的炉子中加热48小时,在此过程中,混合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