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请辞相位?
杨沅已经到了这一步,没有退路了,一旦失去权力,后果不堪设想啊。
不过,现在是杨沅自己把自己架起来了。
钱端礼虽是百般担心,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和他唱反调的道理。
所以,钱端礼缓缓站了起来:“下官也赞成!”
郑远东略一思索,目光深沉地看了杨沅一眼,暗暗叹了一口气,终也是站了起来:“本枢密,也赞成!”
黄旭向仍在犹豫的陈康伯、陈俊卿、张浚等大臣悄悄递了个眼色。
黄旭已经把肃清朝纲的希望,寄托在了“暗杀权奸”杨沅这一计划上。
所以,他才不在乎杨沅是不是要趁机揽权。
答应他,首先就能麻痹他,让他放松戒备。
其次,还可以最后一次利用一下杨沅的政治智慧。
等他对平定凉山州,稳定川峡四路,做出一系列安排。
然后,再一举擒杀之!
则朝内朝外,旦夕可定也。
陈康伯等人不太明白黄旭抢先站出来赞成的原因,但他们却很清楚,黄侍郎是坚定的反燕党。
要论对官家的忠心和亲密,连他们都比不上。
所以,黄侍郎如此表态,应该另有原因。
再者,杨沅本来就是首相,如今这样要求,也不过就是权力更集中了一点,这不是还有陛下可以节制他呢么。
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这个烂摊子,他们真没三成以上的把握去解决。
更不要说,在正旦之前就解决了。
如今距年底还有多久?
不过四个月时间啊!
光是传达旨意到叙州,只怕就得耗去半个月的时间,怎么可能来得及。
想到这里,陈康伯也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老夫也赞成!”
一见左相也表了态,张浚和陈俊卿自然不再反对。
于是,这场没有皇帝在场的御前会议开罢之后,首相杨沅便统揽了朝政大权。
杨沅以右相身份统揽朝政后,便以皇帝名义下达的第一道政令:
罢黜沈虚中潼川路经略安抚使之职,命其回京待参。
理由是“不遵国宪王法,治政昏庸无能,用兵损兵折将”。
而继任者,则是从利州中路调过去的时寒将军。
至于利州中路,则由独臂大侠陈涿光升任御前诸军都统制。
接着,杨沅又以皇帝名义,给凉山叛乱者下了一道安抚的圣旨。
这道圣旨,把一切罪责都推到了已经被乱军吊死的铸钱司监司孙浩瀚,以及刚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