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在山青水秀处筑了个坟,立了块碑,把柯知州和叙州三蛮三大鬼头的名字都刻了上去。
为柯知州善后,也是他此行的任务之一。
赵愭的“拨乱反正”,正在初现端倪。
……
鄂州,白鹿玑。
上千号人马刚刚赶到。
如果是商贾,这么多的人,那可比走丝绸之路的大队蕃商都要多了。
不过你只要仔细看,就能明白,他们不是商贾。
上千号人,有三成是官兵,另外七成则是匠人。
从他们的穿着打扮,还有那满手的老茧,甚至一些人被铁溅伤、显得有些斑驳的面孔,都能看出来。
这其中,很多似乎都是铁匠。
“行啦,且在这儿歇息半日,待官船拨来再启行,分两船走。”
押队的正将懒洋洋地吩咐一声,就被先期赶到码头上安排的士兵迎向一处酒旗飘扬的大酒楼。
在这码头上,这算是最气派的一处酒家了。
那些匠人们则被丢在码头上,自有管事的喊来码头做小食的,吩咐一人给他们一个馍,一碟咸菜。
如果想吃点好的,那就自己掏钱。
这些匠人们都是干体力活的,食量大,这么点吃的才塞塞牙缝,如何吃的饱?
不见油水,他们更是肚里发慌,所以只得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自己掏钱买吃的。
他们都是潼川路三台山上打造火器的匠人。
沈虚中受命成为潼川路经略安抚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杨沅询问这些宝贝疙瘩的所在,全部进行了接收。
只是京里派来护送的官兵,依旧还是以前的作派,对这些身份低贱的匠人,自然不当回事。
可杨沅在时,可是把这些技术工人当成宝贝,衣食住行,都是极尽呵护的。
现如今朝廷发现了火药的威力,也开始重视这门技术。
但是对于掌握这门技术的匠人的轻鄙,这观念却是一时半晌改不了的。
大酒楼扩圈了靠近长江的一处空地。
空地尽头的水面上,也圈出了一块,能明显看出露出水面的竹栅栏。
想来其中是圈养了许多水产。
篱笆院落中,坐着一个身段颇显风流的美貌女子,以及一个须发如霜的青衣道人。
“百里冰,与本座合作,如何?”
道人微笑地看着对面的美貌女子,成竹在胸地询问。
百里冰蛾眉微蹙:“汤道生,你们‘血浮屠’在江对岸,已经埋伏了接应人马吧?
本姑娘与你合作,掳了这些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