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
他有时候真想不通:为什么人的反差能如此之大?
热情的时候,似火,贼勾人。
冷漠的时候,如刀,生人勿进。
杨浦和虹口搭界,40来分钟就到了录音棚。
虽说这是80年代,但录音棚的设备要比李恒想象的要先进很多,突出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愧是沪市,不愧是余老师找的。
负责人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人,男的长发披肩,女的寸头、且染个白发,给人一种非常不着调的感觉。
见到李恒,不用余淑恒介绍,寸头女主动伸出了手,热情讲:“李老师,欢迎大驾光临。”
能不热情吗?
寸头女已经看过《最后的莫西干人》等9首曲谱,眼珠子都惊掉了一地!再联想到春晚的《故乡的原风景》,李恒在她眼里已经不是人了,已经脱离了人类范畴,是神!
不见其人已闻其名,在业界名声不小的寸头女对李恒心生崇拜!被彻底折服了。
寸头女这样,拽拽的长发男见到李恒时也不拽了,不敢托大地同样伸出手:“李老师。”
长发男言简意赅,不善言辞,但眼里的炽热能融钢断铁。
被两个大自己不小的人叫“老师”,李恒心生莫名,真他娘的!这就是名利带来的效果,这就是现实!
李恒的实力盖压全场,周诗禾和魏晓竹的美貌也在录音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过碍于余淑恒的威压,没人敢放肆。
双方介绍完,熟悉一会后,余淑恒对周诗禾:“诗禾,这边的钢琴可能比不上你的,你将就着用。”
听到这话,寸头女和长发男互相瞅瞅,顿时明白过来,这又是一个富贵家庭出来的人,自家钢琴好歹也要10多万,竟然说比不上人家的。搁谁说理去?
再加上余淑恒对周诗禾的客气,寸头女和长发男在心里把周诗禾的份量无限拔高,贴上一个“惹不起”的标签。
周诗禾笑着点头,安静没出声。
第一次见面,众人在一间房子里开了一个会,做了一些准备事项,做了一些思想碰撞,直到上午10:30才正式录制。
第一首录制春晚曲目《故乡的原风景》。
这首曲子,李恒三人演奏过不知道多少回,驾熟就轻,一路顺风顺水,没怎么折腾就成功翻篇。
第二首,也是今天的主要曲目《最后的莫西干人》,李恒的竹箫和余淑恒的埙是主力,周诗禾和录音棚打辅助,总体上比较顺畅,可中间小岔子不断,经过反复调整反复配合,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3点左右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